本人93年女,來自江浙的一個十八線小城市,家里吃穿不愁,但是資助不了我買房,對,爸媽養老錢不想去動他們,的確只能靠自己;
雙非本科,QS前200管理水碩,做的工作是建筑工程,不是非常喜歡,預計不會長久做下去,目前有40W的積蓄,想創業暫時沒有頭緒,一邊上班一邊開了一個淘寶店,剛開始沒啥訂單;
因為有留學生的背景,現在可以在上海按要求落戶,但單純靠自己感覺無法在上海定居,顏值6分不能再多,勝在性格靠譜,為人純品,對家庭有期待,自認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妻子和母親哈哈哈自戀臉;因為離開上海3年,現在剛回來,圈子沒打開,也沒以前那么愛出門社交了,急需靠譜得脫單渠道~望推薦~
前兩年在香港工作,再續2次簽證就是香港永居了(但是要達成這2次簽證非常難,除非我愿意再回到香港生活和工作,香港吃的我不太習慣,壓力也大,其次港漂圈更是女多男少,估計到時還是孑然一身,如果純粹為了身份,以我目前的資歷看來,覺得不太值);
現在非常迷茫,為了趕在香港續簽前落好戶急匆匆入職,做著一個類似高級打雜的工作,就非常迷茫,其實上海落戶也非我所求,不過是隨大流;
上貼想問問比我年長的前輩們,站在你們過來人的角度上給我些建議吧
除非你能找到在上海買得起房的男朋友,否則不建議留上海。
金融產業存在的形態從表面上看:一方面是發現那些需要借貸并有能力還貸的公民或公司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借貸環境(可以更方便快捷的借貸),另一方面又為有余錢需要投資的人提供更加豐富的投資渠道和更有保障的投資項目,然而我們從實際效果這方面來看金融業的這種運作方式其實就是將貨幣合法地以不同的名義和渠道分配給社會中需要的人和組織,運作方式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實踐著交易權的平均分配理念,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己相應的利差回報。而對于我們個人的投資者而言;區分這些金融理財產品和投資方式優劣的唯一標準就是它所建立起的這種連環債務關系能否兌現并持續下去,然而要兌現這些承諾的關鍵又在于借貸方在未來約定的時間內他們能否真正地為社會創造出他們所預期的商品或服務并被我們(投資方)和其它的財富生產者一同消費從中獲取足夠的利潤用于還貸。若投資收益或利息不是以此作為基礎兌現依據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基本判定這樣的投資項目與傳銷,詐騙,賭博無異。從結果上看金融產業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同我們儲蓄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然而由于當前的金融產業在本質上是沒有得到貨幣制度的制度支持的,所以整個金融產業實際上都非常地脆弱,而我們目前建立的這些所謂的金融風險管控體系其實質無一不是以壓制金融產業的效率和功能為代價而實現的,結果就是使得金融產業還遠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功能和潛力,任何的金融創新實際上都是在冒險,如果我們接受以平均幣權為導向的金融治理策略就可以從制度上強化這一貨幣運作模式,使優質的金融業態真正地得到制度保障而不斷發展壯大,讓我們的投資更有收益保障,那么我們的未來生活也就有了更多實質性的制度保障。相反假如我們的儲蓄行為導致了未來經濟的崩潰,那么我們現在即使能儲蓄再多的貨幣也是沒有什么用的。所以金融產業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完全可以替代儲蓄所希望達到的所有現實需求的,而反觀儲蓄確未必能實現我們的未來規劃,我們現在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進一步地提高我們個人的財務規劃水平,這樣我們的未來生活才能得到保障。那我們現在還有什么理由繼續儲蓄呢?貨幣制度早已將我們所有人的利益納入到一個制度體系中,人人自危的結果必然是人人必危。